专家: 崔玉涛
食物,缺少了它不行,可有时,又会受到它的伤害。除了食物中毒外,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或将会遇到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的问题,这两者有着相同的表现,但却有着不同的治疗和预防的办法。这里,通过两个典型例子,向您介绍如何区别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
例1:奶制品与湿疹
妈妈带3岁的小红来健康体检。一进门,小红妈妈就兴奋地告诉我,近来孩子的皮肤光滑多了。湿疹几乎全部消失,孩子也不再受皮肤痒痛的骚扰了。
小红从出生后接受的是母乳与进口婴儿奶粉混合喂养.出生1个月起,脸上和头皮就开始出现脱屑样皮疹。抱她时,她会在大人肩膀上蹭;趴着时,脸会在床上蹭,而且,这种情况在逐渐加重。2个月时,脑枕部明显缺头发(枕秃)。3个月时,全身几乎所有部位都受到了湿疹的侵扰。由于孩子经常烦躁不安,只能靠含有激素的药膏暂时缓解痒痛。
大家都知道,这种现象与奶制品有关,可孩子太小,不能停用奶制品。还好,小红的生长发育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随着长大,情况也好转起来。现在,妈妈满脸笑容了,可当初的烦恼却是别人很难体会的。
例2:面片汤与风疙瘩
电话里,小东的妈妈急促地告诉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天中午,孩子又突然出了满身的红疙瘩,并且哭闹不止。
当她带孩子来到医院时,我发现孩子满身红疙瘩(医学上称之为风团)。这种情况肯定是过敏所致。可9个月的孩子会对什么过敏呢?在妈妈交谈中得知这已是第三次了。今天中午,妈妈给小东煮了一点自制的面片汤。追问头两次情况发现,第一次是吃了鸡蛋龙须面后发生的,当时妈妈怀疑是龙须面中可能存在着孩子不能耐受的添加剂等;第二次是吃了自制的小馄饨后出现的,妈妈怀疑与肉或调料有关,只是万万没想到与面粉有关,所以今天又自制了面片汤,结果又再次出现过敏。
经过检查,小东对小麦麸质过敏。从这以后,父母再也没有给孩子添加与小麦相关食品,至今,还未再出现相似的过敏反应。
食物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食物不耐受是指人体对食物中的一种成分或代谢产物产生的非生理性反应。比如有些孩子吃桃、西红柿、西瓜等食物后,口周、嘴唇、舌头以及颈部出现皮肤轻度红肿,并伴有痒痛,这是因食物中一些酸性物质或酶所致。一般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
很多小婴儿对奶蛋白不能很好地耐受,会出现例1中提到的湿疹问题。几乎80%的婴儿都经历过湿疹的骚扰,但每个孩子的表现差别很大:从轻度的面部皮肤粗糙,到头面部甚至全身皮肤粗糙并伴有脱屑,甚至严重时皮肤出现小裂口及黄色渗液。
湿疹往往伴有痒痛,孩子会尽可能地去抓、蹭皮肤,所以经常见到枕秃、皮肤抓痕等。对小婴儿来说,停止进食奶制品是不现实的,可以经常使用湿疹药膏或激素药膏,暂时缓解痒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对奶蛋白的不耐受的情况会逐渐好转,一般到3岁左右基本消失。
食物过敏又是怎么回事?
有些孩子在进食奶制品期间,除了湿疹外还出现腹泻、呕吐、甚至哮喘。一般来说,出现如此严重的反应就不仅是食物不耐受了,很可能是食物过敏。
对食物过敏的人数是很少的,他们只是对某种或几种食物过敏。当这种食物第一次进入人体时,人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但此时食物的消化降解产物已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过敏的物质(过敏原)即可刺激血液中肥大细胞产生特异的IgE,IgE虽然只是一种蛋白质,但却具有非常灵敏的识别能力。当人们再次服用这种食物时,位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就会指挥肥大细胞释放导致过敏的物质——组织胺。组织胺可使人体皮肤出现奇痒的皮疹、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哮喘、呼吸困难等。
过敏是人体对某种食物产生的超敏反应,其结果远远严重于食物不耐受,而且再次服用这种食物时,症状都会逐次加重。由于过敏是动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特异的IgE,通过皮肤试验或血液检查对确定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因为食物种类实在太复杂,能够进行检测的已知过敏原制剂种类有限,此外,很多食物成分之间有交叉过敏的现象,所以,少数情况下血液或皮肤试验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
哪些食物容易引起婴儿过敏?
容易引起婴儿过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清、豆类、小麦及海鲜。一旦确定为食物过敏,严格意义上讲,治疗和预防的最好办法是停用这类食物。
由于有些小儿的食物过敏具有随着时间逐渐衰减的趋势,一旦确定为食物过敏应遵照医生的嘱托停用这种食物。
* 对于牛奶过敏者应1岁后再接触。
* 鸡蛋过敏应2岁后再接触。
* 大豆、花生或海鲜等应至少等到3~4岁后再接触。
提示:千万不要频繁试用,以防造成终身过敏的问题,同时还可能诱发出哮喘或其他严重的问题。
假如,以上情况出现在你的宝宝身上
不论是食物不耐受,还是食物过敏,一旦出现:
* 家长首先应回忆孩子近来吃过何种食物。特别是对小婴儿来说,能够向医生提供饮食情况,对医生有很大帮助。
* 除了向医生提供孩子的饮食情况外,还应提供自己及配偶小时候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因为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食物相关的问题,添加辅食应一种一种地添加,出现问题立即停掉,并及时向医生请教。
* 出现问题后,不要过度忧虑,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预防,千万不要相信所谓偏方,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版权归我方《父母必读》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有关版权及相关转载问题请旺旺联系后台:孕育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