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PC为王的年代,我们都会关注电脑的处理器是多少“G”,这个单位用来说明的是“频率”,粗浅理解等于单位时间能完成多少任务。到后来厂商宣传的核心,就从多少“G”变成了多少“核”,毕竟一个人干活再快,也比不上两个人一起干活。
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脑处理器一般都是双核以上的设计,到了i5以上的等级甚至会出现四核甚至六核的配置,这也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对性能的需求。不得不肯定,多核对性能的提升还是挺明显的。
不过如果你使用的是英特尔的处理器,翻翻Windows系统里“任务管理器”的“处理器使用记录”处,会发现,这里显示的框框,一般都是自己购买的处理器核心数的翻倍。例如双核会显示四个框框,四核会显示八个框框,这又是如何解释呢?难道Windows赋予了处理器影分身之术?
的确是有人教会了处理器影分身之术,但并不是微软,而是英特尔。这项“一个能顶两个用”的技术,是英特尔在2002年发布的一项名为“超线程”(Hyper-Threading)的技术。这项本来用在英特尔服务器处理器上的技术,经过英特尔的整理和优化,后面被下放到当时主流的奔腾4处理器上。
超线程技术的出现,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提升处理器性能的手段。英特尔通过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一个物理内核模拟成两个逻辑内核,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处理器的闲置时间,提高了处理器的运行速度。这样无论对单核还是多核处理器,都是拥有决定性的提升意义。
在当年处理器还是只有一个物理内核的情况下,超线程技术带来的提升已经颇为明显。加上这些年来,操作系统和软件逐步对多核多线程处理器进行优化。特别是现在的Windows10系统,我们打开任务管理器会发现,无论物理核心还是逻辑核心的负载都更加平衡,难怪英特尔要在八代酷睿之后取消对Windows7及以下版本系统的支持。
从指令逻辑层面上说,超线程对于处理器的提升是相当明显的。而处理器内三级缓存的加入,更是让处理器的性能上了新的台阶。三级缓存的作用,是为了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这种设计对于拥有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来说,能够更有效发挥超线程的并行优势。
所以我们能够在英特尔八代酷睿i7处理器上看到会有9M的三级缓存,足够大的三级缓存,让处理器需要在内存中寻找文件的概率大大降低。也正是相对其他处理器容量更大的三级缓存,配合更加先进的工艺,让英特尔八代酷睿i7处理器拥有和它的名字相称的出色表现。超线程+三级缓存,也成为英特尔在当下处理器市场一枝独秀的强横资本。